远去的老手艺之修车
本文转自:安康日报

[!--page--]
[!--page--]
邹遥
细腻的远去春雨、寂静的手艺西关。张玉乾的远去修车铺早早开始忙碌,冉老汉拿着拉拉车的轮子来修。
1993年的手艺育才路是他修车生涯开始的地方,当时的卫校、安中、远去安师、手艺附小、远去农校学生骑自行车者众多,手艺是摆修车摊子的好地方。其间十几年时间,远去城市的管理让路边的摊子东挪西挪,最终2005年落脚在自己的家门前。
冉老汉边看边一个劲地夸他是手艺“老师傅”,手艺好。他笑而不语,远去只埋头修。
门口石板上的手艺高压气筒,现在也难觅踪影,当年高压气筒打一下比得上一般气筒三下,打气的人都瞅着高压气筒用。
堂屋里墙边摆满了修车的远去家业,自行车的车框还留存着过往的印记。
三线建设时期买的手艺“星火”牌收音机,历经近半个世纪还能听。
一个匠人、远去两个老人、雨中的修车铺子,此时的金川街仍然寂静。
修好了冉老汉的车轮子,还要给再三交待,回去叫木匠把车架子跟这儿固定死。
还没给冉老汉交待完,又来个修热水器管子的,说管子断了,阀门关了一天,吃饭都在外头买着吃。
冉老汉满意地给了钱,还念叨着:“老师傅修的这都没问题,手艺好,人和气。”掂着修好的车轮子走了。
拆管子的接口,老张进屋弄,老汉门外看。三五分钟,接口拆下来了,老汉眉头舒展。
花甲之年的张玉乾,街坊都喊他“乾娃子”。1975年他到吉河天山插队,跟着公社搞集体农庄示范点建设,1977年插队结束后回城,分到码头工会就业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改制后,他开始了自己的修车匠生涯。
城里自行车少了,修车的也少了。
回到家门口,继续着修车匠的生活,等待着城里四处而来知道这个铺子的顾客。匠人,手艺工人。伴随着时代的变迁,传统手艺的匠人在变革的浪潮中从群体蜕变为个人,成为独撑一个传统行业的个人。
时代需要匠心,匠心源于匠人……
版权声明: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cxmwz.nuke-energy.com/html/876b39798726.html

微信扫一扫

评论列表